4亿换一个梦,“卸任”篮协主席的姚明,早已是商业嫉妒的对象

作者:9球直播官网

谁会跟钱过不去?但是姚明就会!

放着一年4个亿的收入不要,偏要接手当时中国篮球的烂摊子,当中国篮球协会的主席!

想要凭一己之力改变当时的现状,就说这担当就不是一般人能有的!



回首一看姚明也不过才45岁,如今卸任的他,商业价值早已不可估量,成了别人羡慕嫉妒的对象!

2008年的北京,热浪翻滚,激情四溢。如果有人问那时最炙手可热的中国面孔是谁?答案只有一个,那就是姚明。



那时的姚明,简直是人生赢家的教科书模板。在NBA,他是休斯顿火箭队的核心,是全球瞩目的“移动长城”。

连续六年全明星首发,这成绩单放眼全球篮球界都是顶级的。



更别提,在家门口的奥运会上,他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旗手,带领男篮闯入八强,创下了队史最佳战绩。

那一年,《福布斯》中国名人榜赫然写着他的年收入:3.87亿元人民币。什么概念?离4亿俱乐部就差那么一小步!



钱途无量,名声显赫,一个篮球运动员能混到这份上,简直是把剧本写到了极致。

而且姚明这人,骨子里就带着一股与众不同的劲儿。他这天赋,从小就逆天。



13岁进上海男篮青年队的时候,个头就已经快到1米96了,用他恩师李秋平的话说:“那会儿他脖子上还戴着红领巾呢,可比谁都能吃苦。”

每天训练超过10小时,那可不是说说而已,是实打实地往死里练。



1997年,17岁的姚明迎来了CBA首秀,面对空军队,交出8分7篮板的成绩单。这只是个开始。

到了2001-02赛季,他已经完全进化成CBA的统治者,带着上海队硬生生地从八一队手里抢走了队史第一个CBA总冠军。



总决赛上,他场均轰下篮板,那个MVP,根本就没别人什么事儿。

然后,就是那个载入史册的时刻,2002年6月27日,姚明被休斯顿火箭队选中,成为NBA史上第一位外籍状元秀。这消息一出来,整个中国都沸腾了。



刚去NBA,质疑声自然不少。当年巴克利那句“姚明单场得不到19分,我就亲驴屁股”,成了多少人的笑谈。



结果姚明用实力啪啪打脸,他单场20分的表现,直接把巴克利架到了火上烤。

在NBA的八个赛季里,他八次入选全明星首发,两次入选最佳阵容二阵,三次入选三阵,这些数据都稳稳地排在火箭队史前列。



2003年第一次和“大鲨鱼”奥尼尔对决,姚明开场就连送三个大帽,虽然最终数据不如奥尼尔亮眼,但这场“姚鲨对决”,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中锋的硬实力。



国家队层面,姚明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。1998年首次入选中国男篮,他就把“为国出征”这四个字刻在了骨子里。

2004年雅典奥运会,2008年北京奥运会,他两次带领男篮闯入八强。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上,面对强大的西班牙队,那场比赛看得人心潮澎湃,差一点就掀翻了世界冠军!



2016年和2023年,他先后入选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和FIBA名人堂,成为中国篮球史上独一份的双料名人堂成员,国际篮联评价他“改变了世界篮球的版图”。这话,一点不夸张。



有了这样的成绩,商业价值自然水涨船高。2003年刚登陆NBA,姚明就以1.2亿元的收入,排在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第二。

从2004年开始,他连续八年霸占榜首,2008年达到巅峰的3.87亿元。这些钱是哪来的?



火箭队的千万美元年薪,大牌的代言,再加上北京奥运会带来的额外商机和投资收益,那简直是钱追着进口袋。

这个身高2.26米的巨人,可不是个头大没脑子。他用智慧守护着自己的商业帝国。当别的球星频繁更换赞助商时,他坚持长期合作,图的是稳。



央视评论员于嘉就说过:“姚明团队在商业谈判中始终把主动权握在手里,他们懂得拒绝,更懂得选择。”

正是这份商业智慧,让他在2010年赛季报销的情况下,仍能凭借合同保障拿到2.5亿元的收入。



所以姚明当时拥有的一切,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,名利双收,功成身退,完全可以躺着享受生活。他完全可以继续做他的商业巨星,代言接到手软,赚得盆满钵满。

然而,2017年2月,一个惊天消息震动了整个中国体育界,那就是姚明当选中国篮协主席!



当时的中国篮球,用糟糕透了来形容,一点不为过。从伦敦到里约奥运会,中国男篮一胜难求,简直是兵败如山倒,CBA联赛管理混乱,球员青黄不接,中生代教练更是凤毛麟角。



而且篮球人口基数薄弱,青训体系几乎处于瘫痪状态。这哪是去当篮球主席,这简直是去填坑!

姚明在就职演说中,没说那些冠冕堂皇的漂亮话,反而坦诚得让人心疼,他觉得这不是一份光鲜的工作,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



这份责任,沉甸甸到他做出了惊人的牺牲,他先是卖掉了上海男篮的股份,彻底斩断了所有商业利益关联,以免被人诟病“瓜田李下”。

他还推掉了中国人寿价值数亿的三年代言合同,不是推给别人去赚,而是直接将其无偿转让给了CBA联赛。



于嘉在纪录片中透露了一个细节:“那是个天文数字,但姚明说不能让商业利益影响改革的公正性。”

这句话,掷地有声,也让人瞬间明白了,他这哪是放弃4亿,这根本是在用4亿来买一份干净、纯粹的改革事业!



接手后,姚明是把工作做得虎虎生风。

他先从国家队开刀,推出了“双国家队”制度。李楠和杜锋各自带一支队伍,红队和蓝队互不流动,各自承担国际赛事任务。



姚明解释说:“我们希望让优秀球员有更多机会,让教练在实战中成长。”

效果立竿见影,2017年,红队在缺少三名主力的情况下,客场硬是击败了韩国队,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,红队逆转伊朗,时隔八年重夺亚运金牌。



他还把国家队集训从“强制征召”变成了“邀请制”,让披上国家队战袍,成为球员的自觉选择,而不是一道任务。

然而,改革之路,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,甚至是荆棘丛生。



2019年,在家门口举办的男篮世界杯,成了姚明改革路上的一道坎。中国男篮遭遇滑铁卢,小组未能出线,更遗憾错失了直通东京奥运会的资格。

这场失利,让双国家队制度备受质疑,有人觉得两队并行导致核心球员缺乏磨合。



打击接踵而至,中国男篮连续无缘东京和巴黎两届奥运会,这是球队40年来首次缺席奥运赛场。

女篮虽然在2022年世界杯获得亚军,三人女篮也拿到了东京奥运会季军,但这些成绩,显然不足以抵消男篮的颓势。



联赛改革同样面临阻力,俱乐部利益分配、裁判争议等问题不断涌现,一些传统强队对新规则适应不良,怨言也渐渐多了起来。

这种矛盾,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后达到了顶点。女篮未能实现预期目标,三人篮球成绩也不理想,一时间,舆论对姚明的压力,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


2024年10月31日,中国篮协官方宣布,接受姚明的辞职申请。

卸任后的姚明,并没有像很多人猜测的那样,淡出公众视野,回到他的商业帝国。他换了一种方式,继续为中国篮球发光发热。



今年4月,他与妻子叶莉共同出席姚基金公益计划启动仪式,宣布年度主题为“以体育人,健心逐梦”。这个他早在2008年就发起的公益项目,已经走过了17年。

作为亚洲篮联主席,姚明继续推动亚洲篮球的发展。他主导的计划旨在提升区域篮球水平,促进各国交流。



现在他频繁穿梭于亚洲各国,调研青训体系,组织教练员培训,用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国篮球争取更多话语权。



姚明虽然不再接代言,但他的影响力却有增无减。他放弃的巨额商业机会,反而为他赢得了更纯粹的公益形象。



今年夏天,在福建平潭,姚明观看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比赛时,被一群孩子团团围住,争着要签名。

他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,为中国篮球撑起一片天。他不是神,他也会有遗憾和挫折。但他用实际行动说明了,有些东西,真的比金钱更宝贵!



信息来源





相关内容